欢迎访问发育医学电子杂志,今天是
期刊检索
关键词搜索
摘要点击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韩金宝 黄柳明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74-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9
摘要(337)   PDF (1048KB) (604)  
【摘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常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新
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NEC 在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常起病隐匿,进
展迅速,在新生儿早期即造成患儿死亡或存在严重后遗症。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NEC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NEC 发作之前,婴幼儿粪便菌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
门降低;低菌群多样性、低乳杆菌属丰度及菌群网络结构的变化与早产儿的NEC 风险呈正相关。因此
了解NEC 患儿小肠内菌群分布特点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小肠菌群与
NEC 的相互作用关系,为NEC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生儿常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感染性疾病预防专家共识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21-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1
摘要(334)   PDF (1571KB) (164)  
【摘要】 新生儿经消化道传播病毒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其可在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及传播。除影响新
生儿个体健康外,还常导致新生儿期院内聚集性感染的暴发。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
会组织制订《新生儿常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感染性疾病预防专家共识》,分别介绍4 种常见的经消化道
传播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巨细胞病毒)在围产期及新生儿期的预防举措,旨在提高围
产领域医护人员对新生儿常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感染性疾病预防的认识,并对降低其发病率给予相应
的推荐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高龄孕妇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果特征分析
刘恒 郭婉茹 蒋天从 戚桂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37-341,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3
摘要(297)   PDF (1115KB) (410)  
【摘要】 目的  分析高龄孕妇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果的特征。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中心就诊的行羊膜腔穿刺术的638 例高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预产年龄分为A 组(35~<40 岁,n=463)和B 组(≥ 40 岁,n=175),统计2 组高龄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χ2 检验。 结果  638 例高龄孕妇中,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为8.3%(53/638),其中A 组和B 组的检出率分别为6.9% (32/463)和12.0%(21/175),B 组高于A 组(χ2=15.241,P<0.05)。CNV-seq 检测结果显示,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检出率为10.2%(65/638),其中A 组和B 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9% (41/463)和13.7%(24/175),B 组高于A 组(χ2=13.634,P<0.05)。 结论 在高龄孕妇中,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而上升,行产前诊断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NV-seq 检测可提高胎儿染色体遗传病
的检出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儿童脾扭转诊治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李拴玲 王大勇 李云鹏 李现令 谢方南 陈龙 黄柳明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69-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8
摘要(291)   PDF (1141KB) (40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脾扭转的临床特点、诊疗及结局。 方法 收集2007 年1 月至2024 年3 月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脾扭转(不包括副脾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资
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治疗结局,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
19 例患儿,其中男性5 例,女性14 例;年龄9~168 个月,中位年龄71 个月。腹痛(94.7%,18/19)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呕吐(57.9%,11/19)。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 d~1 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影像学检查中,16 例患儿均首选超声检查,且均诊断出脾扭转合并脾梗死。2 例患儿先行计算
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发现脾脏发育异常情况后,再行超声检查,确诊为脾扭转。
14 例患儿行脾切除术,3 例患儿行保留脾脏手术,2 例患儿未手术。17 例手术患儿均证实为脾周围韧带
发育缺失或不良。除1 例死亡病例外,其余18 例患儿均恢复顺利。 结论 脾扭转可以急性或慢性出现,
表现为器官轴或网膜轴型扭转。并非所有脾扭转都会继发梗死。脾扭转手术时需根据脾脏血运情况决
定手术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早产儿胃食管反流中体位管理的研究进展:从临床实践到未来方向
宋韵卉 雷娜 王自珍 孔祥永 韩涛 李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91-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12
摘要(285)   PDF (1012KB) (392)  
【摘要】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早产儿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对其短期及长期健康
发育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体位管理在早产儿GER 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了不同体位对缓解
GER 症状的效果及其潜在风险,以及体位调整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和长期生长的影响,指出合理的体
位管理不仅有助于改善早期生理症状,还可能对早产儿的长期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如何在减轻
GER 症状与最小化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是体位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未来临床上应关注不同体位管理策
略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脑性瘫痪膝过伸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许敏丹 黄廷辉 杨丹 刘金鑫 钱宇强 余斌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96-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13
摘要(271)   PDF (1014KB) (409)  
【摘要】 膝过伸是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者常见的步态异常,主要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肌肉或韧
带稳定性下降、肌肉痉挛或挛缩、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和骨关节畸形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脑
瘫膝过伸的评估也日益精确和全面,不仅局限于膝关节角度的评估,还对其病因及相关功能障碍进行了
全面的评估,众多先进仪器也被引入到评估工作中。在康复治疗方面,运动疗法、矫形支具和理疗等方
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于肌内效贴、肉毒素注射和手术等治疗方法,尚缺乏足
够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本文主要对脑瘫患者膝过伸病因、评估技术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不同生物标志物在儿童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夏迎龙 焦娟 李然 刘杰 马佳丽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80-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10
摘要(242)   PDF (1014KB) (442)  
【摘要】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一种在社区和医院中普遍存在的感染性疾病。虽然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UTI 的评估、治疗和管理指南,但UTI 的诊断和管理对临床医师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
如果治疗不及时,UTI 可能会沿输尿管上行至肾脏,甚至进入血液,最终导致脓毒症、肾脏损害,甚至死
亡。因此,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至关重要。尽管尿培养是诊断UTI 的金标准,但其耗时
较长。近年来,尿路感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白细胞计数、白细胞酯酶、中性粒细胞明
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尿髓过氧化物酶/ 肌酐比值等。本综述将探讨不同生物标志物在UTI 诊断中
的应用价值,旨在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间歇性袋鼠式护理对26~33+6 周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曹丽芳 王慧 付佳慧 张雪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56-3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6
摘要(238)   PDF (1114KB) (467)  
【摘要】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6~33+6 周早产儿间歇性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与纯母乳喂养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
至2023 年8 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26~33+6 周的119 例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
料,根据是否进行间歇性KMC 分为KMC 组(n=60)与常规护理组(n=59)。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时、矫
正胎龄40 周、矫正4 月龄、矫正6 月龄的纯母乳喂养率及早产儿结局。统计学方法采用t 检验、非参数
检验、χ2 检验。 结果  2 组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出院时KMC 组为95.00%(57/60),常规护理组
为74.58%(4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6,P=0.002);矫正40 周KMC 组为53.33% (32/60),常规护理组为30.51% (1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1,P=0.012);矫正4 月龄KMC 组为48.33%(29/60),常规护理组为25.42%(1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0,P=0.010);矫正6 月龄KMC 组为41.67%(25/60),常规护理组为20.34%(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6,P=0.012)。各时期KMC 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早产儿在院内感染发生率(t=0.001,P=0.973)、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growth retardation,EUGR)发生率(t=0.425,P=0.515)、出院胎龄(t=-0.500,P=0.617)、出院体质量(t=-0.439,P=0.66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t=0.067,P=0.79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间歇性KMC可促进26~33+6 周早产儿矫正6 月龄内的纯母乳喂养率,应更好地在NICU 中积极推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黄雪美 陈亿仙 陈健平 韦拔 韦舒旻 潘双静 蒋永江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85-390,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11
摘要(228)   PDF (1035KB) (357)  
【摘要】 中心血管置管技术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不可或缺的救治
技术,其并发症同样不可忽视,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等。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栓(central catheterassociatedthrombosis,CCAT)可以无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血管栓塞,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随着床旁超声在NICU 中推广应用,越来越多CCAT 被发现,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临床医师对其治疗及管
理策略仍存在困惑。本文就CCAT 在NICU 中的临床管理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多准则决策的不同剂量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风险- 效益评价
林卫欣 孙虎 吕淞 陈乔芳 徐志新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 12 (5): 328-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340.2024.05.002
摘要(221)   PDF (1290KB) (182)  
【摘要】 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来评价不同剂量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风
险- 效益。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2 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术的
136 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A 组、B 组、C 组和D 组,每组各34 例。A 组
孕妇采用丙泊酚联合阿芬太尼麻醉,B 组、C 组和D 组孕妇分别采用不同剂量(0.1 mg/kg、0.15 mg/kg、
0.2 mg/kg)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麻醉。建立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效果的多准则决策模型。统计学方法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χ2 检验。 结果 D 组孕妇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A 组和B 组[(1.6±0.4)
min 与(2.3±0.6)min、(2.0±0.4)min,t 值分别为2.634、2.548,P 值均<0.05)]。D 组孕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低于A 组、B 组和C 组[(3.8±0.3)分与(4.5±0.8)分、(4.7±0.8)分、(4.5±0.5)分,t 值分别为4.085、3.293、3.169,P 值均<0.05)]。A 组和D 组孕妇的Ramsay 评分分别为(5.4±0.5)分和(5.4±0.5)分,均高于B 组[(4.6±0.4)分] 和C 组[(4.8±0.4)分](A 组和B 组、C组间的t 值分别为3.516、3.748,D 组和B 组、C 组间的t 值分别为3.976、4.526,P 值均<0.05)。麻醉后(T1),A 组孕妇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为(59.4±4.4) mm Hg(1mm Hg=0.133kPa)、心率(heart rate,HR)为(73.3±6.3)次/min、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为(87.2±4.4)%、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为(11.4±2.3)次/min、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56.3±5.8,波动幅度较其他3 组显著(A 组和B 组间的t 值分别为8.237、2.835、2.823、2.857、3.257,A 组和C 组间的t 值分别为8.574、2.674、2.457、2.632、3.485,A 组和D 组间的t 值分别为8.634、2.823、2.162、2.934、5.238,P 值均<0.05)。应用Meta 分析方法分别合并4 组的结果发现,与A 组、B 组、C 组相比,D 组孕妇的麻醉起效时间、Ramsay 评分、术后VAS 评分、MAP、HR、SpO2、RR 以及BIS 均显著改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D 组麻醉效果较好。通过计算4 组的效益值、风险值以及风险- 效益总值,结果显示,D 组的效益高、风险低。当效益与风险都很重要时,D 组麻醉方法的风险- 效益总值最高,无论风险- 效益的相对权重如何改变,模型评价结果均保持不变,说明该模型稳定性良好。 结论 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0.2 mg/kg 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的麻醉效果较好,可有效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电子期刊
  • 主 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 办: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主 编: 封志纯 方向东 陈倩
  • 刊 期: 双月刊
  • ISSN: 2095-5340
  • CN: 11-9335/R